有些人迟迟未能走红,或许只是因为时机未到;而有些人即使不被看好,也往往是因为你从未认真去看过他们的潜力。张新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次,他硬生生地演出了“你们都小看我了”这句话。
近期,由张新成主演的《淬火年代》一经播出,就以惊人的收视成绩占据了排行榜榜首,连续三天突破3的收视率,甚至引起了央视新闻联播的关注和点赞。如果你依然固守“年轻小生”的偏见,打算将他贴上某种标签,那么只能说明——你是那群最落后、最过时的观众之一。
张新成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次的突破并不是他突然火了,而是他终于等到一个能真正展现自己演技的角色。而《淬火年代》的火爆,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同于那些凭“明星效应”拼凑起来的剧集。这部剧精心雕琢,从道具、台词到节奏、氛围,无一不严格把控,呈现出一股“老派硬货”的气息。
要说这部剧为何能收获如此高的收视率,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两个字——扎实。
展开剩余86%《淬火年代》开篇那场张新成背着沉重行李走进老厂房的戏,对于老观众而言,完全可以体会其中的年代感。行李箱、拉杆包这些在1998年根本不曾出现的物件,反而是铺盖卷、铁饭盒、旧风扇、老挂钟这样简朴的道具,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那种一束麻绳捆绑在一起的物品,带着浓重的时代印记;而你试图提着行李箱走进厂房时,周围的老工人会质疑:“小子,能不能踏实点?”
这部剧并不依赖滤镜,也不依赖旋律去打动观众,它讲求的,是那个年代原始的破败感——厂房里满是尘土,机床生锈,爱立信手机落在任程伟的手中,旧职工饭盒里那两口冷馒头,简直像从旧照片里抠出来一样。很多剧组看似拍不出这样的细节,实际上是缺乏耐心和用心。
《淬火年代》偏偏把这些没有“流量”的老物件呈现出来。它告诉观众,别再拿那些穿着呢子大衣、踩着高跟鞋在工厂里谈情说爱的伪年代剧来糊弄我们。它深知,观众已经厌倦了那种脱离实际的浮夸情节。这部剧想要告诉你的是:要拍一部像样的年代剧,首先要敢于“土”下来。
它做到了真土、真旧、真热气腾腾,只有这样,观众才会相信你。
而很多人依然拿“张新成年纪小,不适合演年代剧”来质疑,我想说——如果你这样看这部剧,那说明你根本没明白他所扮演的角色。在剧中,他饰演的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肩负全家希望进入工厂拯救困境的年轻人,是个“愣头青”,而不是“老派工人”。
他演的不是那种老练的劳模,也不是那种自带乡土气息的基层干部,而是一个“还没完全懂社会,却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的年轻人。你让一个90后演98年的年轻人,这本就合情合理。说他不适合演,反倒是你心里年纪太大,而不是他长得“太年轻”。
更重要的是——他演得极其细腻。
记得那场他看着父亲躺在病床上,眼神死死盯着父亲的面容,指尖轻微颤抖,情绪极为细腻,仿佛在表达一种“怕自己一眨眼,亲人就会离开”的恐惧。钱宏明在哭泣时,张新成没有多说话、没有做任何激励动作,只是静静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这一拍,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表现得恰如其分。这种“止语戏”的技巧,是很多演员一辈子也学不来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不就是不说话吗?”但试试看,控制情绪、传递情感、又不跳戏,这可不是“不会说话”,而是“太会演了”。
张新成这些年一直在悄然磨砺,从《大宋少年志》中的灵动少年,到《县委大院》中的低调基层干部,他的演技每一部戏都有新突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你以为他只是个“演员”,其实他是个“多面体”。
他能把一个年轻人从书生到职员,再到体制内新兵,都演得不重样。这不是“突破”,而是“功底”。
现在的很多“主旋律”剧,问题在于——“装”。演员装得太老练、太基层,编剧装得太懂工厂、太懂时代,一旦装上,整部剧就变成了假话。反观《淬火年代》,它没有装。
它直接告诉你:
老厂即将倒闭,没人愿意工作;
父亲的身体撑不住了,儿子硬着头皮顶上;
兄弟能一起喝酒,却不能替你偿还银行贷款;
职场如江湖,进门先认人,不是认理。
张新成饰演的冯一鸣,就是那种你在现实中随处可见的年轻人——有点理想、有点天真、有点不甘心,但也有些迷茫、有些疲惫、有些不知所措。这个角色才是真实的写照。
你以为他想要拯救世界,但他其实只是想“守住家”。你以为他要逆袭,但他其实只是想保住底线。
《淬火年代》这部剧,凭借其深沉的现实主义,真实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灰尘、油污、破旧体制中艰难前行的故事。这样一部剧,如果你不支持,那你还会支持什么呢?
别忘了,在这部剧开播之前,它已经引起了央视的关注,甚至发文点赞。央视从不随便夸剧,它只会赞美那些“诚实的剧”。
《淬火年代》正是如此,它真诚、实在,不依赖套路,也不试图迎合大众的情绪需求。它不像一些所谓的年代剧,只不过是打着“回到过去”的幌子,实则主角开挂、配角陪跑。
这部剧的主角一样跌倒过,面对困境,一度走投无路。即便到第三集,收视突破3时,他的人物设定仍然没有完全成型——他就是一个普通人,靠自己的努力,步步为营。
央视为这样一个普通人发声,观众自然会给出认可。而张新成,作为这一“普通人”的代言人,理所当然地迎来了重新审视的机会。
以后,别再低估他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多年默默努力的结果。他没有依赖爆款剧一夜成名,而是在《县委大院》《回廊亭》,以及如今的《淬火年代》中,积累了观众对他的信任。
这份信任,就是一个演员最宝贵的资本。
破3并不是终点,而是重新起步的开始。
张新成并非在“转型”,而是终于踏上了演员应该走的正道。
发布于:福建省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