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指的是诸葛亮去世后的时代。这一时期,蜀汉面临着多次转机,尽管每次机会都转瞬即逝。这里,我们首先要谈谈在蜀汉灭亡之前的那一次机会,尽管很多人未曾留意,但实际上它是蜀汉最后一次几乎能够以极小的代价改变命运的机会。
具体来说,这场决定蜀汉存亡的战役发生在263年。当时,魏国灭蜀的战略并非一场毫无风险的决定,反而是司马昭一次冒险的行为。这一切源于两年前,司马昭亲自参与了刺杀曹魏天子的行动,且这一事件暴露无遗,证据确凿,世人皆知。此时如果直接处死贾充,整个政权会陷入一片混乱,司马昭的支持者和权力将迅速崩溃。
然而,尽管在此事后,司马昭的声望一度跌入谷底,他依然无法走寻常的禅让之路,因为局势已经完全封死,只有通过武力,才能恢复他的政治地位。因此,灭蜀成为了司马昭唯一的选择。这场战役,不仅是对蜀汉灭国的最后一击,更是司马昭以“灭蜀之功”来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如果这一战失败,整个曹魏政权可能会陷入内乱,司马昭的地位将岌岌可危,甚至可能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展开剩余74%为了这场胜负攸关的战争,司马昭调动了约18万兵力,跨越蜀地崇山峻岭,风险极大,几乎背水一战。这场战役的第一功臣邓艾,原本是极力反对伐蜀的,因为他深知这场战争的艰难。然而,庙堂之上的压力让他无从选择,只能勉力应战。值得注意的是,蜀汉的防线其实并不坚不可摧,姜维在剑阁的坚守虽然稳固,但并未能完全阻止魏军的进攻。正因为此,一旦魏军撤退,蜀汉的局面将变得更加危急。实际上,如果姜维能再坚持一段时间,蜀汉的胜算或许能够改变,甚至改变整个历史进程。
接下来的窗口期出现在253年,这时蜀汉依然存在反击的可能性。253年,曹魏内外困扰不断,司马昭刚刚经历了东兴之战的惨败,损失了大量兵员和物资,其声望再次大幅下滑。与此同时,蜀汉也在此时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姜维终于获得了独立的兵权,费祎的死让他摆脱了所有的束缚。这一时期,东吴的诸葛恪也开始积极行动,发动了对合肥的进攻。此时,魏国的西线压力骤然增大,司马孚被迫调动20万兵力来应对蜀吴的联手攻击。
姜维也趁势而起,集结10万大军,尽管此次攻势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但也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遗憾的是,魏军的反应极快,陈泰及时坚守合肥,蜀军再度面临粮草不足的困境。最终,诸葛恪因兵败身死,东吴的国力进一步衰退。与此同时,司马昭得以化解这场危机,魏国的内乱暂时得到控制。
但错失这次机会的代价非常沉重。尽管姜维在之后的几年中取得了诸葛亮未曾取得的洮西大捷,屠戮了数万魏军,仍未能改变蜀汉的命运。大局上,蜀汉依然无法逆转。
第三次机会出现在257年的淮南叛乱。这一次,魏国的内乱成为蜀吴的共同敌人,三方势力联合反抗司马氏。魏叛军和蜀吴联军共计约25万兵力,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叛军全军覆没,东吴损失惨重,姜维也未能趁机发力。司马昭最终稳住了局势,成功接掌魏国权力,吴蜀两国再也无法主动制造麻烦。
这一年,魏国的叛乱形成了三国第一次的合作局面。毌丘俭和文钦的起义虽有正当性,但由于合作不力,最终未能形成有效的战略合力。吴军派兵不多,且到得太晚,姜维也未能及时响应。与此同时,邓艾连续作战,几乎在魏国各地游走,最终使得三方联合抗争的机会破灭。
总体来看,这三个窗口期本都能给曹魏带来极大的麻烦,但由于时机稍纵即逝,历史的转折也因此错失。每一次蜀汉的机会都极其短暂,凭借当时的力量,几乎无法抓住如此快速变化的时局。
发布于:天津市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