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与前四次不同,这一战役的敌人已经不再是麦克阿瑟,而是李奇微。李奇微相比麦克阿瑟,更加精通志愿军的战术,他通过详细分析前几场战役的数据,了解了志愿军的后勤能力以及行军距离。基于此,他提出了“磁性战术”,并巧妙布下了陷阱,最终导致10万志愿军被包围,战场形势瞬间变得异常危急。就在此时,毛主席冷静观察并采取了果断行动,仅凭一招便成功解救了被围的十万大军,令李奇微措手不及。事后,连彭总也对毛主席的用兵之术赞不绝口,称其“真如神”。
第五次战役的惊险性,源自其战前的部署争议。随着第四次战役的胜利,志愿军成功将“联合国军”压缩至三八线附近,初步达成了防线的稳定。毛主席尽管已为持久战做好准备,但国内经济压力迫使他决心在三八线一带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以彻底打击美军。毛主席给彭总的目标是消灭敌人几万军队,并继续推进至釜山,彻底终结这场战争。
展开剩余73%接到命令后,彭总决定采取不同于以往的战略,主动出击,而不是继续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他的决策部分受到情报的影响,即美军可能在志愿军侧后进行登陆作战。因此,彭总意图率先发动攻击,破坏敌人的登陆计划。然而,这一决策在战役部署会议上遭到了洪学智和邓华等高级将领的强烈反对。洪学智认为,李奇微比麦克阿瑟更加冷静理智,擅长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战略打击,如果志愿军主动进攻,美军有可能凭借其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进行反击,将我军分割包围。邓华则建议将敌人引到金化和铁原一线,关门打狗,但彭总担心这些开阔地无法有效抵挡美军坦克的冲击。最终,在彭总的坚持下,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1951年4月21日,彭总发布了第五次战役的最终作战命令。根据计划,朝鲜人民军主要负责东线战场任务,而西线战场的重任则由宋时轮的9兵团、王近山的3兵团和杨得志的第19兵团承担。宋时轮的9兵团曾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惨重,但由于士兵们强烈要求为战友复仇,最终留在朝鲜战场,直至第五次战役才重新投入战斗。
战役初期,9兵团迅速突破敌人防线,顺利完成了分割任务。其他兵团也顺利越过三八线,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但王近山的3兵团却遇到了顽强的美军抵抗,进展缓慢。毛主席密切关注战况,通过电报与前线保持联系。当他察觉到3兵团的进展受阻时,立即指示彭总让王近山带兵突破敌军的阻击阵地,确保三路军队能够保持联系。
在战斗中,李奇微巧妙利用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以“磁性战术”迫使志愿军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然而,毛主席在关键时刻洞察战场态势,及时发出了指令,要求9兵团和19兵团停止推进,集中力量保护三兵团的连接点,并采取穿插战术,迫使敌人陷入孤立状态。志愿军通过巧妙的战术,成功完成了突围,而李奇微也被这一战术搞得疲于应对。
这场战役的胜利并非没有代价,尤其是在3兵团的180师遭遇了严重损失。然而,毛主席的精准决策使得志愿军成功突破包围,李奇微的部署彻底被打乱,10万志愿军顺利突围。彭总对毛主席的用兵智慧深感佩服,赞叹“主席用兵真如神”。
总结来看,第五次战役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毛主席与李奇微之间兵法的较量。毛主席凭借其深邃的战略眼光和临危不乱的决策,成功化解了敌人设下的陷阱,为志愿军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主动权。而李奇微尽管身为美军的高级指挥官,也未能在毛主席的精准布局面前占得上风,显示了毛主席在军事领域的独特才华。
发布于:天津市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