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堤是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东部的堤防工程,1905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建。张公堤东起武汉江岸区的堤角,西至武汉硚口区与东西湖区接壤区域的舵落口,全长23.76公里。张公堤原是为治理水患、保障汉口城区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现为仍为汉口防洪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张公堤建成后历经多次改造:1931年大水后首次大规模加高培厚,1949年后完成损毁修复并持续加固。1998年特大洪水后铺设水泥公路,转型为外环交通干道。2012年起启动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串联舵落口江滩、黄塘湖等9座公园及生态景观带,形成兼具防洪与休闲功能的城市绿廊。
张公堤上的绿道东西贯穿三环线并连接长江与汉江的堤防,现在张公堤全线达一级防洪标准,堤身保留碉堡群等历史遗迹,沿线设有武汉园博园等国家4A级景区及自行车赛道、驿站等设施。湖广总督张之洞当年为何要花大本钱来建设张公堤呢?张之洞之所以修建张公堤的主要原因是治理水患、保障汉口的安全,并促进城市向外围扩展。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因地处 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因此得名汉口。但汉口在历史上常受洪水威胁,张之洞主鄂期间通过修建堤岸将汉口与东西湖这两大低洼区域进行分隔,这样既防止了洪水的侵袭,又使后湖等低洼地带变为可耕作区域。
展开剩余66%张公堤建成后主要起到防洪、城市扩展、交通枢纽功能、生态转型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在防洪功能方面,张公堤自1905年建成之后,有效抵御了汉口地区百年来的多次洪涝灾害,成为了汉口防洪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现全线仍然可以达到一级防洪标准。 在城市扩展助力方面,通过筑堤造地,使汉口的城区由江岸、江汉、硚口老三片区域扩展至新的自然环境优美的东西湖区域,推动了解放大道、建设大道等城市主干道的建设,并形成了 汉口北三环线等并行发展的城市格局。现在的张公堤已经转型为绕城交通干道,成为连接汉口与黄陂、新洲等地的关键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张公堤上现在仍然还有六座军事碉堡(见上图路边圆型水泥顶),这六座军事碉堡记载了中国抗战史上最大的一场战役“武汉会战”的英雄史诗。张公堤上的六座军事碉堡群是沿张公堤一线向岱家山方向进行分布,且都坐落在与汉口城区相对的大堤外侧。这些碉堡群是国民政府军为抵抗日军修筑的工事。张公堤碉堡群是汉口地区阻击日军的最后一道屏障,它们也是著名的武汉保卫战在武汉地区留下来的唯一战场工事,也是武汉抗战史的最好见证,它们为整个战役的后方转移提供了宝贵时间。从2012年起,张公堤被改造为城市森林公园,兼具防洪与生态功能。
武汉张公堤在历史上的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防洪作用是其核心功能,建成后成为了汉口防洪体系核心组成部分,使汉口与东西湖分开,后湖等低地露出水面可供开发。而且堤防经过改造后,现达一级防洪标准,仍然是武汉中心城区最后水串防线。空间拓展功能,堤防建设直接促成汉口城区面积扩大,为开发商创造土地开发条件。它在区域划分方面,长期作为武汉汉口中心城区(硚口、江汉、江岸)与非中心城区的分界线。在军事防御作用方面,张公堤目前虽已失去原有主防洪功能,但因其历史价值、军事遗迹及城市发展需求,所以仍然保留并加以保护。
在城市发展需求方面,张公堤现在已经被改造为汉口外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有交通功能。武汉新城区中东西湖区是目前武汉市发展最迅速的区域,该区沿堤建设的金山大道等道路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通道,体现了其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延续性价值。 在经济开发潜力方面,部分区域通过围垦已经形成了农副产品基地。在生态价值方面,张公堤2012年起转型为城市森林公园,它串联起了9座公园,并且形成了环城30公里的绿色长廊,兼具休闲与防洪功能。所以,张公堤现在没有实际的防洪作用为何不拆除其实是个错误的认识,因为张公堤还承担着城市的防洪功能作用。
发布于:湖北省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