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极端天气正以不可忽略的方式闯入我们的生活。40度的高温、百年来未见的豪雨、洪水肆虐的村庄、被干旱摧毁的农田……这些不再只是新闻里的冰冷数据,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景象。你有没有发现,这些灾难仿佛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甚至昨天还在网上刷屏的暴雨灾情,第二天就可能发生在自己家门口。这些气候变化带来的“新常态”,不仅挑战着我们的生活,还有没有引发更多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第一高潮】
就拿最近几年热议的气候话题来说吧。支持“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生活”的人认为,高温、暴雨、干旱这些灾害就是醒目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把气候问题提前摆上议程。但也有人在冷笑: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咱们中国幅员辽阔,以前洪水、旱灾、台风也有,但生活不是照样继续了吗?有些人甚至觉得,不就是天热点儿、水淹点儿地吗,有必要为了这些搞得人心惶惶吗?你可能还在犹豫,“真有那么夸张?”但接下来我要告诉你的这些事,恐怕会让你改变想法。
【发展过程】
摄影师邹璧宇自2015年起便记录了各种因不可抗力而戛然而止的生活画面。从天津爆炸后的住宅区到近年来因气候变化受到极端影响的地区,他将镜头对准洪水、山火、高温,让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具象地呈现在我们眼前。2021年的郑州洪水,是很多人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极端天气并不只存在于电影里。那场特大暴雨在72小时内倾泻的水量,相当于把一个西湖灌了进去,一个现代化城市瞬间变成泽国,地铁站点成了牺牲者的祭地。
再比如2022年的四川大旱,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记得当时朋友圈刷屏的,不是稻田变黄的照片,就是某大型商圈停止播放3D屏幕的消息,“繁华”的象征瞬间被电力危机砍掉了一半神采。在成都这样的商业都市,高温让普通人不得不去防空洞纳凉,甚至地铁站成了“免费的避暑房”。更别提下游柑橘晒黑,鱼塘的鱼缺氧而死,直接让许多农户一年的希望泡汤。
这些不是杜撰的小概率事件,而是真实的生活图景。那是否只是个别地方“倒霉”?邹璧宇的镜头告诉我们,不止如此。2023年的涿州洪水、2024年桂林洪水、同年的洞庭湖决堤,无一不是在不断提醒:从北到南的城乡生活,正因极端气候被“洗牌”。
【第一低潮】
然而,真相似乎还不仅仅是“再多几场灾害”这样简单。你以为事情会在洪水褪去、高温结束后恢复正常,可现实却比想象更加复杂。涿州一位火锅店老板谈起洪水后满目疮痍的餐厅时,那种无力感是深刻的。他说,装修、食材、设备几乎全毁,损失几十万;更痛苦的是,就算折腾着清理了淤泥、处理了腐臭的食物,重新开张依然遥遥无期,因为房子的修葺成本高昂,而大家刚经历洪水,消费能力也骤降。
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庆幸,起码只是财产损失?但对很多人而言,灾难远不止于此。有人失去了家园,也有人甚至失去了生命。在邹璧宇的家乡桂林,有些居民为了抢救洪水中被淹的财物,反被水困住,再也没能返回岸上。
而对于邹璧宇镜头中,那些用烧毁的山坡重建家园、用依旧湍急的河水清洗物品的人来说,生活重新启动的过程仿佛蜗牛在攀爬光滑的墙面。明明看似一切平静了,可未来的不确定性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高潮】
就在大家为这些“已经看得见的危机”焦虑时,更大的真相被专家们陆续拆解出来——原来气候变化不仅是温度的起伏或降雨量加剧的问题,它还深刻改变了全球气候循环的规律。北方暴雨南移、台风路径复杂化、干旱区增多,这些看不见的气候脚本似乎将我们推向了更大的不可逆风险之中。比如涿州为何特别严重?因为它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应对洪水的经验。再比如四川为何限电?因为水电作为能源的基础,当干旱来袭,几乎一招致命。
矛盾也因此而升级。有人认为,我们应当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减少依赖传统发电模式。也有人吐槽说,与其烧钱搞新技术,不如直接建设更多大型防洪系统和脱贫政策。问题是,前者需要时间,而后者又可能陷入“越防越灾”的恶性循环:你筑起更高的坝,洪水也会带来更大的能量。
【第二低潮】
稍早一些,或许有人觉得,通过个人努力就能“安然渡过难关”,比如在家附近盖防洪墙、改种抗旱作物、避暑时找到凉快的公共空间。但邹璧宇的记录揭露了另一个讽刺的事实:除非整个社会结构随之调整,否则再努力都挡不住新灾害的威胁。
比如洞庭湖决堤事件中,有村民愤怒地表示,部分区域为了保护更大的城市利益,放弃了他们的低洼地。而内江桥下避暑的大哥,他永远没想过这座桥会因为连续降雨变成新的洪水通道。分歧的加剧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困局: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平衡居民的需求与集体安全?
【写在最后】
你可能觉得,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是想告诉你我们需要依赖宏大的制度变革和精密的防御系统才可以解决问题。但我倒想反问一句:看了这许多灾民的故事,他们真的在等待什么“大救星”吗?有些人或许从未听过“全球气候协定”是啥东西,有些人甚至没想过气候变化会对他们的房屋有什么影响。因此,为什么我们的“解决方案”总要以宏大口号为主,却容易忽略了在极端灾害中挣扎过的个体?
【小编想问】
怎么看生活被洪水摧毁却在桥下弹吉他的“豁达”?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坚韧,还是对灾难的无奈麻痹?你怎么看这两种立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